地产、基建等传统行业将继续托底经济,守住稳增长的底线。科技创新、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将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近期,市场风格出现较大变化,周期成长风格强于消费防御。白酒消费型行业转弱,受益于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基建、地产、汽车等传统周期行业转强。本文认为,今年四季度以及明年一季度,周期成长类行业表现将强于消费防御型。在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强的背景下,资金面会在不确定性宏观环境下去寻找较为确定性避风港,比如建仓低估值的金融、地产、基建等传统周期性板块,逢高减持估值偏高的白酒、医药。目前,白酒行业的PE估值31.42倍,处于历史分位数76%,估值已偏高,近期贵州茅台(600519,股吧)最大跌幅10.4%;恒瑞医药(600276,股吧)PE估值75.65倍,处于历史分位数85%,估值已偏高,近期恒瑞医药最大跌幅15.5%。反观部分业绩较好的周期类行业龙头个股则表现活跃,与其相关联的商品期货价格也出现大涨,如下表所示:
从上证50指数各行业权重分布角度看,金融股权重占比最大,达到56.73%。其次,消费占比达到20.73%,其中贵州茅台(600519)权重占比10.43%;周期资源板块占比7.13%;基建板块占比5.31%;地产占比2.72%;交通运输占比4.37%;通信制造业占比3.01%。自2016年以来,上证50指数呈现出稳步上行态势,虽然在2018年受贸易摩擦升级、经济下行影响出现较大幅度回调,但也未能改变振荡上行趋势。上证50指数能有如此好表现,与成分股质地优良、业绩稳定、分红率高、行业龙头地位密不可分。50指数成分股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(金融、基建、地产、周期资源、食品饮料、医药等),由于这些传统行业内部已形成较为既定的竞争格局,龙头企业市占率高,业绩增长稳定,不确定性较小,商业模式好理解,机构投资者倾向于优中选优,赚取稳定收益。与新兴行业的不确定性较大相比,50成分股更加稳健。截至2019年12月中上旬,上证50指数PE(TTM)9.43倍,处于历史上低位水平,中长期以逢低做多为主。
另外,从50ETF期权角度看,近两周,50ETF期权隐含波动率持续小幅下降,已接近历史底部,并与2018年年底持平。平值认购隐含波动率在11%—13%之间,平值认沽隐含波动率在12%—14%之间。除去当月合约之外,认沽隐含波动率略高于认购。当月合约则是认购隐含波动率略高于认沽,市场表现整体中性并且带有些许看涨情绪。从持仓量看,多头偏强。
沪深300指数兼具周期、成长、防御?
从沪深300成分股行业权重分布看,金融地产行业权重占比39.2%,消费类行业权重占比21.3%,工业权重占比12.7%,原料能源类权重占比9.1%,医药卫生类权重占比6.4%,公用事业类权重占比2.6%。沪深300成分股行业权重分布较为均衡,兼具周期、成长、防御。若将金融地产、工业、原料能源等周期行业加总起来,周期行业权重占比达到61%,总体上也还是周期风格占优,与上证50较为相似。
另外,部分上证50成分股也是沪深300成分股。因此,沪深300与上证50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比较多。截至2019年12月中上旬,沪深300指数PE(TTM)11.79倍,处于历史上低位水平。从长中短周期看,沪深300指数与上证50指数走势相关性很强,部分上证50成分股也是沪深300成分股,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0.9以上,保持着强关联。
中证500指数亮点在科技与消费
从中证500成分股行业权重分布看,工业权重占比21.4%,消费类占比20.1%,原料能源占比18%,信息技术及电信占比17.7%,金融地产占比9.8%,医药卫生占比9.7%,公用事业占比3.1%。中证500指数更侧重于科技成长与消费防御风格,科技消费行业权重合计占比47.5%,高于上证50和沪深300。周期类行业权重占比49.2%,低于上证50和沪深300。另外,中证500成分股质地上,逊色于上证50和沪深300,以中小盘成长股居多,而上证50和沪深300以大盘蓝筹股居多。可见,中证500指数风格与上证50和沪深300有较大不同。在不同阶段,出现风格转换时,IC、IH、IF强弱分化差异就会显现出来。
市场风格转换与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有较大关联,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,资金更青睐于科技、消费成长类股,此时IC偏强于IH、IF。在市场风险偏好回落时,资金更青睐于银行、保险、地产类低估值权重股,此时IH、IF偏强于IC。比如,在2016年1月—2018年1月,由于A股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,外资持续流入,外资热衷于对白马蓝筹股配置偏好逐渐传导至A股市场,对A股市场风格转换带来较为深远影响。在此期间,IH、IF明显偏强于IC。截至2019年12月中上旬,中证500指数PE(TTM)19.97倍,处于历史上低位水平,中长期以逢低做多为主。2019年11月中旬,IC/IH比价在1.62,IC/IF比价在1.23,均处于历史低位。后期在政策利好支持科技创新、鼓励消费,以及中小盘成长股业绩边际改善的预期下,科技、消费类成长股还是会有表现的机会,可以关注IC/IF、IC/IH比价阶段性走高机会。
综合上述,中短期看,地产、基建等传统行业将在逆周期调控加码情形下,继续托底经济,守住稳增长的底线。科技创新、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将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在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,内部改革继续推进的背景下,股指还会延续以慢为主的运行节奏,基于绩优股走牛与绩差股走熊并存格局,各行业板块间的结构分化现象依旧存在,股指振荡运行区间会缓慢抬升。上证50、沪深300会继续稳健地振荡上行,中证500也会有不错的表现机会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最新评论